当前位置: 首页 > 旅游攻略 > 美食小吃

抚仙湖禄充风景区民宿,抚仙湖禄充吃住一条龙

  • 美食小吃
  • 2023-06-14

△ 民宿外观 ©杨文龙

△ 民宿西南远侧景透视 ©阮晓舟

设计单位 阮晓舟设计工作室

项目地址 云南玉溪

建成时间 2022年1月

抚仙湖禄充风景区民宿

建筑面积 2457平方米

首选民宿——“胡仙时光度假屋”:1.周围环境特别舒服。位于抚仙湖边上的太阳山别墅区,这里绿草如茵,果树茂盛,花朵艳丽,生长的肆意有序。整座山的空气都很清新安静,远离城市的喧嚣。清晨走在路上,感觉能活到九十九。2。.

背景

项目位于云南滇中抚仙湖畔的澄江禄充风景区,抚仙湖湖水清澈,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而成海,而流多浑浊,惟抚仙湖最清”。为促进对抚仙湖水质的保护,当地政府逐步迁移湖边居住区,希望减少人为因素对湖水的污染。这种迁移致使老宅子的拆除,也为本案砖瓦材料的回收提供前提条件。

项目原始建筑为一栋三层半框架建筑和四栋双层砖混结构别墅,以及少量单层附属建筑物。建筑面积为2457平方米,场地面积为7790平方米,原有业态为价位低廉的普通农家民宿区。下文重点表达三层框架建筑砖楼的改造策略,以及新建浮居、土屏、幽篁里和雨亭、瓦亭、坡亭,微改造建筑原墙,呈现八种样式的改造策略输出,对乡土改造策略进行思辨。

△ 砖楼沿街面外观 ©杨文龙

砖楼:诗意栖居

我上次住的是抚仙湖西岸,禄充景区附近,澄川县西侧半山上的柏田状元度假酒店,在路上不明显需要导航,但是往上开几百米,酒店很精致,小环境不错,餐厅有个大露台,可以观湖景,房间有湖景标间,还有别墅,但别墅的湖景一般,上次我是去年11。

建筑现状和改造功能

砖楼为三层半框架建筑。原建筑开大玻璃窗,填充少量红砖,外立面贴白色小瓷片。考虑到民宿功能的调整,全部敲掉填充材料,保留原始框架梁柱结构是最直接的改造方式,然而这种操作需要重新考虑合适的墙体材料和构造搭接。

△ 砖楼沿街主立面透视 ©杨文龙

场地对话

砖楼位于本案项目位置,属于街面形象。同时砖楼也是整个项目离湖最近的建筑,最适合来直观感受到水文化。在场地语言上,我们创造了一系列驳岸的路径,并把水引入建筑周边,让建筑更“靠近”水岸。本地“车水捕鱼”文化中的竹篓形态给了我们建造表皮的灵感,篓的透光可以创造自然的渗透,其编织的做法也可以形成构造特征,对应到建筑本身,就是以旧青砖和透明玻璃砖的编织肌理成型。

△ 砖楼西北面外观 ©阮晓舟

整个建筑西立面不设一窗,屏蔽西侧视线可及的山体坟墓群视角。无窗的设计也呼应了朝内一二层建筑的尺度感。

△ 砖楼西立面外观 ©阮晓舟

首层是餐厅,最靠近水面。微风吹动,动态的水面和树影可透过渐变布置的半透明玻璃砖反射到室内,与室内铺地的旧瓷片相呼应,使室内餐厅呈现水边居所的静谧与活力。东西侧通过定制的砖尺寸可开启弹射窗,形成富有趣味的通风。

△ 一层室内空间 ©杨文龙

△ 一二层间的楼梯 ©杨文龙

二层是多功能厅。由于乡村建筑的二层已经远离地面,和地面关系变弱,此处的空间关系尝试向内拓展,在室内通过本地青砖模板浇筑工艺形成阁楼空间,满足外侧书吧内侧临时会议的复合功能。阁楼留一条240毫米高的缝隙,经过外墙玻璃砖均匀折射的城市光影投到外侧走廊,又经过阁楼缝隙进行二次过滤,再投射到阁楼内部。

△ 二层室内空间 ©杨文龙

△ 二层墙体上的光斑 ©杨文龙

阁楼的缝隙,在多功能空间中产生了内外不同距离下的空间切割。建筑在这里成为机器,尝试控制时空间的关系。从三层到四层楼梯间休息的通风筒同时保证了通风和采光,抚仙湖禄充吃住一条龙,还可以引导雨水的收集。,

△ 三层楼梯青砖通风筒 ©杨文龙

△ 从三四层楼梯看青砖通风筒 ©杨文龙

三层客房空间在静谧的过道尽端以玻璃砖拱构建半围合空间,将东侧朝阳点状光和西侧的夕阳引入室内,成为光的发生装置。由光创造的场域带来了聚拢感和神性,在实际的使用中可面向客房人群提供一到四人的冥想空间、茶室和私人教堂。

△ 三层玻璃砖空间 ©杨文龙

四层的通风筒光线,把人引导到户外的山形坡顶。晴天夜色,可三两人躺卧坡面,仰望苍穹,可行、可望、可居、可游,让一切重归于自然。

△ 青砖通风筒 ©杨文龙

△ 屋顶露台空间 ©杨文龙

在地工艺的启发

我们以框架梁柱结构为基础,替换旧青砖为填充墙材料。二四墙外退楼板0.12米厚度,以青砖为建筑表皮。三层玻璃砖拱洞空间,其砌筑构造延续了当地传统老砖窑拱的砌法,内部基层以木工板先围合拱形造型,玻璃砖砌筑后拆模可得,以玻璃砖置换了砖的结构性。铺地采用建筑外墙玻璃的碎瓷片,根据防滑性区别,设计瓷片间距平铺或立铺,瓷片光泽与墙上玻璃砖同时也形成了光影的叠加。

△ 细节拼贴 ©阮晓舟

二层多功能厅阁楼空间用青砖作模浇筑混凝土板,考虑到上部的吊挂结构,混凝土板需一次成型。拆模后保留了旧青砖粘结的不同色彩,整体呈现粗粝的质感。当地老匠人在浇筑建筑物时由于模板缺少,会采用水泥砖临时围模,为青砖作模提供了依据,呼应了青砖外墙和混凝土结构梁柱。以砖为模以钢筋混凝土为填充材料形成高强度墙体的方式,在这里简称砖混墙。

△ 从二层过道看砖混墙 ©杨文龙

如果以砖混墙建造建筑,区别于砖混建筑和剪力墙建筑,砖混墙建筑实际的受力构件是钢筋和混凝土,结构性等于剪力墙建筑并优于砖混建筑。砖混墙建筑可以成为剪力墙建筑加上青砖工艺的建构,是一种更具建筑表现的构造方式。砖混墙建筑和砖混建筑的联系是都采用了砖和混凝土,只是施工方法有所不同。

△ 二层砖混墙细节 ©阮晓舟

建筑原型

建筑表皮旧青砖和玻璃砖的自然过渡,以及外立面较少的开窗,在强调力量感的同时弱化了建筑的尺度感。如湖中独石,完全成为介于自然和建筑之间的过渡。以居住为功能业态,砖楼的居于石中回应了居住建筑的原型——洞穴。人类的原始洞穴仅仅具备遮风挡雨保温的简单功能,而本案人为设计了自然通风、采光、雨水收集,成为自然的外墙青苔及外墙弱反射的自然特征,进一步挖掘“洞穴”中的自然潜能,呈现生活的诗意。人居于石中,亦或是人外造石?

关于建筑的另一原型棚屋,约瑟夫·里克沃特在《亚当之家》里提到:“对更新的渴望是永恒和不可逃避的。社会和知识的张力持续的存在就保证了这种渴望的不断发生。人们总是在季节变化和启蒙仪式中去寻找更新,很像理论家通过引用原始棚屋来改革堕落的习惯和实践。因此我相信,这种方式将继续给任何关心建筑的人提供学习模板。他们关心的建筑是一个原始棚屋,永远位于也许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触摸不到的地方,位于某个我必须称为伊甸园的地方。伊甸园既是一个承诺,也是一个记忆。”

△ 玻璃砖窗示意 ©阮晓舟设计工作室

△ 砖楼夜景 ©杨文龙

浮居:居住未来

住宅和船只的结合体

△ 浮居外观 ©杨文龙

湖畔圣水是抚仙湖的主要景点之一。湖畔圣水位于抚仙湖的北岸,是一座集酒店、餐饮、休闲和旅游于一身的综合性度假胜地。景区内被划分成两个区域,抚仙湖悦椿度假酒店和月亮湾生态湿地公园。度假酒店拥有七百多间客房,并且是一栋高。

浮居和自然

因通风窗的布置和顶盖隔热层的设计,建筑不需要空调,自然排风已可满足空气流通的使用需求。0.1米高的窄缝使用了雾化玻璃,可通过开关调节,形成开放性和私密性的转化,但不设置窗帘,自然光线仍然以大自然的时间节点,穿过雾化玻璃,渗透进浮居空间,居住者需要被迫体验可能被阳光叫醒的原始感受。

△ 浮居轴测示意图 ©阮晓舟设计工作室

△ 浮居与水岸关系 ©杨文龙

浮居建构

浮居以石材为墙基础,跨度1.5米、截面0.1×0.1米方管立柱形成拱形门钢,拱形钢在屋顶处转化成方形平顶钢框架,从空间叙述上保留了居住空间的平顶模式和拱形船篷的转化关系,也可认为实际上就是下屋上船的构造结合。

1、高端星级酒店类,如希尔顿酒店、悦椿酒店,都集中在抚仙湖北岸,价格在500以上,住宿条件比较不错;2、农家乐民宿类,主要分布于抚仙湖的禄充风景区和孤山(阳光海岸)风景区,在抚仙湖西岸,其中禄充风景区的民宿名声不是太。

△ 细部特写 ©阮晓舟

抚仙湖禄充风景区民宿

下部体块石材现场手工开槽,砌筑方式类似青砖辅以砂浆留缝堆叠,且打磨成平面,上部悬浮体块青砖贴面以无缝重力堆叠的方式湿贴,石头材料和青砖贴面呈现材料的置换关系。

地址:玉溪市澄江县禄充风景区(近金禄大酒店)目前在抚仙湖禄充风景区是唯一一家带电梯的观光型度假快捷酒店,酒店集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是您旅行居家的理想下榻之处,欢迎您的光临 酒店电话:0877-6610809艺龙电话预订:

△ 浮居室内 ©阮晓舟

土屏:回应乡村

回应场地

场地周边居住环境较为复杂,原有场地有上下台地,高差6米,主楼和岗亭位于下台地,4栋别墅和附属房位于上台地。整个场地周边住宅高楼林立,通常在5-7层之间,且建造与改造杂乱无章,不利于作为项目背景呈现。

司机给我们安排得比较合理,先去阳光海岸,沐浴早晨凉风和尚不猛烈的阳光;十一点左右太阳开始晒得厉害,这时我们已在树木葱茏的禄充风景区了。 离开禄充风景区,司机送我们回民宿午休。下午一点五十,我们准时起床收拾东西,因为两点前必须退房。

因此,我们提出来了如下策略进行比选:其一,在项目地周边建造围墙隔绝,但常规尺度围墙无法隔绝周边,且违背乡村规划要求,隔绝也不是和周边最好的处理方式;其二,以植被柔化,如6米高的竹林,但植被也形成了人为僵硬的围合区域,不能自然呈现与周边的关系,且尺度同样不足。所以我们选择从场地内部出发,转移视觉焦点,在上下台之间建造屏障围墙,形成场地内部的视觉焦点。

△ 策略分析 ©阮晓舟设计工作室

△ 场地半鸟瞰 ©杨文龙

屏障围墙的设置,进一步形成了上下院的关系。下台空间开阔,上台种植大量竹林匹配别墅院落。上下台内部形成了院的反差体验,同时自然也把周边环境推到第三个层次。别墅院落的片状竹林缓和了与周边硬割裂的关系。

屏障围墙的高度设置为7.1米,与上台别墅高度相当,加上台地的高差,与主楼同高,也匹配下台院子。屏障围墙实际是屏风围墙,从项目外围的建筑物视点出发,片状竹林,屏风围墙形成自然的尺度延伸,成为一景。

△ 从低处看向土屏 ©杨文龙

△ 土屏细部特写 ©阮晓舟

土屏建构

土屏高7.1米,厚1.4米。在使用流线上,土屏提供了内部可通行过道与上部可观景,通过钢楼梯来衔接。土屏整体采用HW200×200×8×12工字钢框架为主结构,单侧土基墙的实际厚度是0.1米,8×100钢板作为辅助框架,框住60毫米厚的土基块。外侧通过拉锁锁住土基块,内侧挂网通过砂浆批荡,前后兜住土基块,根据采光和通风需要,可错位镂空一些土基位置。钢框架的使用避免了传统土基结构强度差和采光通透性不足的问题。而针对防水性能不足的问题,我们适度增加了熟石灰配比,并使用渗透型防水剂进行面层保护。土屏是墙,因具有内部围合空间和良好通风采光特征,也可纳入房的范畴。

△ 土屏屋面上的过道 ©阮晓舟

△ 土屏内部空间 ©杨文龙

雨亭:社区共享

生成

砖墙=砖+砂浆+结构柱

瓦墙=瓦+砂浆+结构柱

瓦墙+单侧钢板挑檐=瓦墙檐

两个对称的瓦墙檐=墙亭

△ 雨亭外观 ©杨文龙

△ 雨亭内部空间 ©杨文龙

排水

屋面排水从两个方向排出后,到了地面全部用墙体下四周的排水沟收集。这也导致雨天地面都在跑水,墙亭不具备雨天长时间停留的功能。雨天墙亭回归自然,墙亭又是雨亭。

△ 下雨天的雨亭 ©阮晓舟

空间内外属性

从人的体验出发,晴天的时候瓦屋檐侧围合的空间可遮阳,属于内部空间,无檐侧则属于外部空间。雨天的时候,无檐侧仍然是外部空间,而有檐侧也变成了外部空间。但如果穿着拖鞋去瓦墙檐侧下踩水并感受屋檐下飘雨的气氛,那么有檐侧仍然是内部空间。对称的瓦墙檐,类似两栋传统房屋外侧的檐口,按照这个逻辑,缺少房屋的无檐侧是居住空间,是人的记忆能感受到的内向空间,而瓦墙檐是外部空间,空间内外属性在体验中不停变换。

△ 雨亭侧立面外观 ©阮晓舟

功能与结构

雨亭的功能具有开放性,可以作为展览、聚会、讲座、交流的使用空间,对社区开放,唤醒过去的记忆。

墙体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顶部钢板挑出1.6米,靠后侧暗藏于墙体直径为16毫米的钢筋拉坠,屋面板的调平利用相距250毫米、截面为10×60毫米的筋板调节。

△ 雨亭半鸟瞰 ©阮晓舟

△ 光线细节 ©杨文龙

幽篁里:自然建造

生成

首先,我们开挖混凝土地面,利用混凝土废料在特定的位置围出如院落般的废料墙。其次,在围出的废料墙内增加两个钢板遮阳顶以提供休憩。最后,在废料墙和遮阳顶以外的所有空间均匀种植竹林。没有特定的路,人进入的方式是自由的;没有限制竹林的范围,竹林也是自由的。

△ 从外部道路看幽篁里 ©阮晓舟

△ 内部院落 ©阮晓舟

结构

以框架梁柱为基础,外侧通过横向直径16毫米的钢筋拉结,钢筋在构造柱位置通过25毫米方钢与柱子固定,整体框住无砂浆、可自由堆叠的混凝土废料。由于并没有在竖向增加构造筋,钢筋退让表现出结构的辅助特征,堆叠的废料也呈现出结构性。

△ 角部 ©阮晓舟

△ ©阮晓舟

瓦亭:当代乡土

场地需求

瓦亭的建造希望为停车场提供一个遮阳顶棚,出于规划考虑,不能具有实体顶,屋顶装饰面需要镂空处理,只能作为构筑物廊架使用。

△ 瓦亭外观 ©阮晓舟

结构与构造

南侧一排老樟树的退距可使整体的双排柱跨保持在9米。我们以160毫米直径钢立柱为双排柱跨,结合钢屋架结构,试图塑造轻盈无边的边界效果。

△ 瓦亭内景 ©阮晓舟

屋面装饰回收旧瓦选择钢丝绑扎技术对应轻微晃动而不开裂的效果。瓦的构造关系是先铺一层钢丝网在槽钢上,而后在瓦上切三个切口,用钢丝绑在钢丝网上。钢丝网比瓦外扩5厘米,对瓦进行保护。瓦采取切割减重的方式,根据钢架的受力特征分布在屋面不同位置,并不浪费一块切割的瓦。由于钢架的形态并非方形,而是有细微斜角,致使瓦绑扎在钢丝网上也呈现一定角度,从下部空间看与槽钢脱离,呈现悬浮特征。不全遮蔽的瓦构造,可以有效回避风雪荷载,同时让雨水和光有层次地渗透进下部空间。

△ 下部绑瓦特写 ©阮晓舟

高技与乡土

我们选用构件极其轻薄的钢架,为施工建造带来相当大的难度,需要有专业的施工队伍。但瓦的绑扎却完全由本地工人徒手完成,我们需要在施工现场和工人讨论最高效的施工方法,这也促成了高技与乡土从施工工艺上分时段的结合,有效适配了乡土材料工艺的当代性。

△ 整体半鸟瞰 ©阮晓舟

△ 上部细节特写 ©阮晓舟

坡亭:山居意向

场地形成

坡亭以坡为基础。原有坡在规划中提供了衔接整个民宿上下台地的无障碍坡道,我们扩大坡道的梯形宽度后,利用其特性创造新的使用功能——咖啡厅。

△ 坡亭外观 ©阮晓舟

以坡为基础,切削出前端下凹的台子和上亭,垒出末端上凸的台子和下亭,在坡中段我们就构筑最大的主咖啡厅——闲闲亭。整个空间形成坡上有台、台边有台、台上有亭的基本格局。

整个坡道筑台与亭后,坡的形态只预留了1.5米的宽度,另外一边呈现山林高低的关系,且沿台地也形成登山的路径姿态,在绿树掩映下,这一坡亭呈现出自由回路的山居意向。

△ 坡亭楼梯下 ©阮晓舟

结构与构造

闲闲亭以3000毫米间距为柱跨,采用2×2的柱跨关系,上亭和下亭为1×1柱跨,立柱采用极细的60×60毫米方钢,支撑起结构厚度为80毫米的屋面钢架。由于立柱极细,亭子呈现轻盈的结构视觉,其饰面做氟碳清漆处理,保留原来钢材的质感,弱化在绿树掩映中的人工植入。

△ 下亭 ©阮晓舟

山居变幻

后期由于运营方要求,在上下亭不做修改的基础上,闲闲亭被调整为可由上层连桥衔接的上人屋顶和外侧封闭的建筑空间。其好处是室内咖啡厅增加了遮风挡雨的功能,并保证了作为咖啡厅食物存储的便利性,同时增加了屋面可看景的。

以三亭为山居标志的传统山居方式,经过改造后转化成以房为核心的一房一山的人居关系。前者人员流动更均质性,而后者在使用上聚拢性更强。山居建造方式在这里归纳为几组对应词:挖和填、显和藏、聚和散、人工和自然。

△ 坡亭设计示意图 ©阮晓舟设计工作室

原墙:返璞归真

改造策略

四栋二层老别墅原始是不中不洋的折中主义房屋,整体无进退关系,无法形成传统民居建造关系所呈现的错落。建筑屋面采用回收旧瓦铺设,内外墙体的改造尝试微改造的可能性,我们在这里称为原墙。

△ 别墅外观 ©阮晓舟

原墙的辩证

原墙的前提是本地的气候适宜,我们无需在内外设置保温层。在建筑室内,原墙的基础是建筑室内原建筑施工后去掉粉刷层的红砖墙体,属于老墙,利用胶泥对其填充和表面打磨,可以增加老墙的结构强度并提升面层亲人质感。胶泥元素的加入,本质上又是一种新墙。原墙在室内是时间性的辩证,又代表在改造过程中对建筑真实性的表达。

△ 内墙 ©阮晓舟

外墙原为小瓷片,与建筑风貌不匹配。我们剥离了瓷片,选择采用批砂浆收光的形式,在砂浆内外做两层防水,可有效保障实用性。砂浆盖住柱子一半,预留一半,可以保证防水层在柱砖衔接处的有效覆盖,让雨水无法渗透进室内。其视觉感既像装饰又像结构柱,又感觉两者都不是。新做收光的砂浆呈现原始工艺质感,而露一半的老柱是原始材料,两者和谐共处。原墙在这里再一次模糊了新旧关系,在构造上呈现装饰和结构的辩证。

△ 外墙细部 ©阮晓舟

总结

乡建八式是基于一个乡村建造案例在四年设计建造时间内的总结呈现,方法具有局限性,但一定是基于建造的理解。建造成为建筑思辨的必要条件,正如约瑟夫·里克沃特说的,我们总是不断的回望最初的原型去重新理解建筑学的本质,而建筑技术最原初的起始点一定在乡村建筑中最易找到。

△ 总平面图 ©阮晓舟设计工作室

项目信息

项目地址:云南省玉溪市澄江禄充风景区

投资方:大知闲闲民宿

设计时间:2018年4月—2021年12月

建造时间:2019年3月—2022年1月

建筑面积:2457平方米

总体规划与建筑设计:阮晓舟设计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阮晓舟

设计人员:阮晓舟,张军,余怡虹,薛志鹏,刘利军

设计顾问:肖翊,阮周良,张浩清,陈零,陈尚明,徐东升,卢康,裴福兴

结构工程师:彭礼,胡晓劼,赵鹏

结构顾问:彭礼,张准,胡晓劼,冷超群

土建施工:当地施工队

钢结构施工:昆明小铜人工艺品有限公司,当地施工队

金属定制:宁波弯道设计工作室,昆明小铜人工艺品有限公司

内装施工:云南粤鑫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当地施工队

家具采购:上海臻藏装饰有限公司 ,当地家具供应商

标识设计:不亦乐乎工作室,阮晓舟设计工作室

灯光设计:昆明逗号科技有限公司,阮晓舟设计工作室

灯光深化及制作:昆明逗号科技有限公司

摄影:杨文龙、阮晓舟

参与建造主要负责人:杨坤,杨勇,陈必红,李庆,李崇锦,李国明,莫建新,黄佐明,黄志雄,黄兴源,陈进辉,许志兴,曹金福,盛家福,阮祥,李福林

猜你喜欢